他推着抓娃娃机走在城市里,每一步都留下一个清脆的回声:“她只是想为这个故事写出一个开头,接下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成为她的读者,参与到这个永远变化着的故事中。所以她选择回归到故事最初的样子,去模仿一个故事的发生。”
一个故事讲述的方式,在人类的文明中,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变化的呢?
最初,故事是在画面和肢体的动作中流传。
那时候人类可能还没有发展出一种成体系的语言,只有支离破碎的用来表达某种情绪与要求的声调。但故事已经在肢体比比划划的表演与试图还原场景的描绘中传播。
再后来,故事也可以在语言中流传了。人们发明出一套公认的节奏声调和不同发音方式,把不同的音和不同的事物互相对应,创造出了有实指的词和概念性的词,还有一些无意义的词。人们通过这样的组合开始向别人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可以连绵不绝很长一段时光,而且在这段时间里逐渐丰满。
最初的故事和最后的故事比起来,就像是若虫与成虫,有着截然不同的模样,但好像又可以从中看出一点依稀的过去影子。
再再往后,人们终于发明了文字。他们学会用文字把不断变化着的故事定格,就像是树胶包裹一只飞翔的小虫,一切都被凝固在琥珀中。他们用骨头、石块、草叶、石壁、墙、纸张、电子屏幕作为文字的载体,让这些东西能传播开来,来到更多更多人的眼前。
流传是一样很重要的东西。为此,人类不断发明更加便利的载体——但是,但是。
对于创作者来说,他们的作品真的需要在乎什么流传的便利,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广泛的“读者”吗?
几个世纪之前,那批永远也不缺少创新精神作家就通过这样几乎于恶作剧的形式寻找到了他们自己的答案:
有人故意在自己的戏剧里面添加上能惹恼读者的元素,有人在自己的小说里隐没了全部的某个字母,有人洋洋洒洒的一章下来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有人把不同可能性和时间的故事无端地同时穿插于一个篇章,有人在写自相嵌套的诗中之诗,有人恶劣地打破了阅读的安全距离,将他们拽到了直面文字的恐慌当中……
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或多或少地拒绝了一部分的读者,抱着某种奇特的心态故意给他们创造出了一重又一重的阅读困难,在那些可怜人头疼地读他的作品时狡黠地微笑着——为的是用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形式建成自己艺术大厦的最后一层台阶。
“在很多的时候,一部作品的诞生必须要舍弃一部分可读性。在几百年前,人们尝试用一种艰涩的、琐碎的、拼凑的荒谬可笑的方式来反映那个同样琐碎、无聊而又荒诞的进步时代。为此他们愿意牺牲一大部分的读者,只为了自己的文字能得到最适合这个时代的呈现。”
她落在信纸上面的彩色文字像是蟋蟀的小夜曲那样甜美,融入有些呛人的烟味当中,给人的感觉如同一种混合了雪松与花果的香味的香水。一点墨迹晕染在信的最后,她的目光仿佛在其中和若有若无的烟味一起浮动,凝望着比远方更遥远的远方。